晚高峰的北京地铁西土城站,乘客步履匆匆。站台一角,一个色彩缤纷的售货架格外醒目——当季鲜花、多肉植物整齐摆放,色彩明快。
这是“一朵小花”,自2023年8月首次亮相北京地铁以来,它已从一个小小试点,成长为北京地铁商业化转型的生动注脚。
地铁里开出“一朵小花”
“一朵小花”的故事始于2023年。那年夏天,北京地铁与一朵小花公司达成合作,将鲜花销售引入站点。
最初,“一朵小花”的货架只出现在两个站点:十里河与常营。试点第一天的销售状况就出乎创始人赵诚的意料:“花都被卖空了。”试点第二天恰逢七夕,鲜花明艳的色彩为节日增添了更多浪漫的氛围,两个站点再次售罄。
两天意外的“爆红”,成为“一朵小花”地铁项目发展的起点,也让运营团队意识到:原来在人流匆匆的城市里,人们对花的渴望如此强烈。
“鲜花不是生活必需品,却是很多人情感表达与自我慰藉的重要方式,而地铁的庞大客流,恰好可以成为花的土壤。”赵诚说。
在“一朵小花”的货架中,最受欢迎的是售价29.9元的小花束。这类“懒人花束”通常由13至15枝不同花材组成,色彩清新,不需要顾客具备花艺知识,也无需过多挑选,拎起即走,极大降低了买花门槛。
“我们每周换两次款式,均由昆明基地统一制作发出,北京库房再简单处理后配送至各站。”运营团队介绍。
除了“懒人花束”,“一朵小花”还专为会员定制了“会员专属花”,比如五枝绣球29.9元,一大把洋桔梗也不过30元出头。这些活动性价比极高,带动了大量回头客和社交裂变。“有顾客甚至在现场与陌生人拼单,只为凑成两支优惠价。”地铁西土城站店员李宇琴说。
从两站试点到全城“开花”
表面看,一束鲜花是情绪消费的象征,实际上,其背后则是一套基于数据、市场与节气精准配花的机制。
赵诚介绍,“一朵小花”在云南、山东等地设立了花卉基地,根据不同花卉品种的需求,每日或每周通过冷链物流送达北京统一仓库,再分拨至各个站点。每个点位根据店员每日反馈数据补货一次,同时店员还负责花材修剪、插瓶、花艺搭配及售卖服务。
此外,“一朵小花”还引入会员积分、小程序下单、预订花束等机制,通过微信小程序积累私域用户,提升复购与社交传播。
这些基于市场数据的系统化流程,保证了高周转率与相对低的报损。据“一朵小花”运营人员估算,单个成熟点位日均可售出80至100束花,节假日翻倍,总体月营收可达8万至12万元。
在销售与场景体验的初步成功后,“一朵小花”已迅速扩展至多条线路,逐步覆盖了北京地铁1号线、10号线、亦庄线等换乘密集点及通勤人流大站。
截至目前,“一朵小花”已在北京地铁中的75个站点设立了货架,其中,30余个为人工柜台,其余为人工智能售花柜。
“一朵小花”能在庞大的地铁系统中扎根,一个重要因素是它的模式简洁而灵活:无须固定铺面,占地仅3平方米左右,不影响乘客流动线,也基本不增加地铁站的管理成本。这种“小而美”的灵活模型,也契合北京地铁的一种招商方向。
“进化”中的北京地铁商业
北京城市面积大,地铁站点空间多以交通功能为主,生活化商业设施相对有限。2021年底,北京启动“地铁空间商业微改造”,提出在不影响安全与秩序的前提下,引入更多便民服务项目和多元业态。
这之后,便利店、自助售货机、鲜花零售、早餐车、潮玩盲盒机、共享充电宝等设施开始陆续进入地铁空间。
两三年间,北京地铁的商业画卷迅速铺开:“七站两场”和重点文旅车站设立了共享寄存柜;17条线路实现共享充电宝全覆盖;开设便利店130处;投放近1700台自助食品饮料机;在20多个核心车站引入泡泡玛特潮玩盲盒机;试点外币兑换营业部、非遗互动展台等特色服务。
“北京地铁还根据客群将车站分为通勤、枢纽、文旅、商务等类型,以便引入不同的服务设施和商业。”北京地铁资源开发公司商业经营部负责人张冉介绍。
“一朵小花”正是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生根、发芽、成长。
北京地铁提出,未来要打造“轨道上的生活圈”,不仅是A点到B点的通勤工具,更是集出行、休闲、购物于一体的综合生活空间。
按照规划,“十五五”期间,北京地铁还将推动商业设备标准化和数字化管理,探索智慧化、多元化、可持续的经营体系,同时探索“轨道交通+国际化服务”的延伸场景,通过整合各类资源,以更加贴心、高效的方式进一步满足乘客的多元化服务需求,为轨道交通出行增添更多温暖与便捷。
在北京地铁的空间里,像“一朵小花”这样的温柔正在悄然盛开。赵诚说:“我们希望更多人在赶路的时候,也能停下来感受美好。”
未来的北京地铁,不只是钢铁轨道,更是生活与文化的脉络。
蜀商证券-实盘配资门户-合法股票配资平台-配资网之家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