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这个承载着历史厚重与和平珍贵的特殊节点,与上海书展的临近形成了深刻的时代呼应。在此之际,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一部独具视角的纪实性报告文学 ——《时代 “迹” 录:一个女记者的感知视界》。翻开书页,读者仿佛被无形力量牵引,穿梭于一个个盛满故事的时代现场。
这部作品的作者吴海瑛,以女性记者特有的细腻感知力,在人物访谈中精准捕捉时代脉搏。书中既记录了受访者的个人奋斗历程与文化传承故事,更从这些微观叙事中提炼出对时代变迁的宏观思考。从物理痕迹到精神影响,多维度勾勒出多元立体的社会图景。在沉浸式访谈中,吴海瑛以温柔笔触包裹犀利洞察,将一个时代、一个地域或多个群体与个体的文化变迁轨迹娓娓道来。全书47 万字、116 篇稿件、约 120 位受访者,通过五章内容 ——“视界无界”“巅峰论道”“梦笔生花”“非遗匠影”“藏韵诗心”,展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微妙变革,带来震撼心灵的阅读体验。
书中受访者之一、著名连环画家汪观清,在今年迎来双重意义时刻:代表作《红日》连环画创作65 周年与套书完整出版 60 周年。吴海瑛在专访后坦言:“时代洪流中,永不熄灭的微光是人们用生命点燃的。在 AI 技术重构认知方式的今天,更需以数字艺术为媒介,将抗战记忆编码为年轻一代的精神基因 —— 时代痕迹值得永远铭记。”
这部作品的书名设计堪称精妙,主标题的史诗感与副标题的人文温度交融,蕴含多重文化意涵。正如吴海瑛所言:“好书名如微型文本。” 她从多维度解析:“‘时代迹录’四字如史笔镌刻,‘时代’奠定宏大基调,‘迹录’赋予考古般的厚重感,暗含对真相的追寻,动宾结构更注入行动力,平衡抽象与具象。其中‘迹’字堪称点睛,既指历史痕迹,又暗喻职业轨迹,一字双关串联宏观历史与微观个体;‘录’字直指纪实内核,呼应读者对真相的渴求。‘一个女记者’以个体切口切入,用女性视角的稀缺性、记录者的使命感强化亲历性;‘感知’凸显女性细腻特质;‘视界’突破‘视角’的常规表述,融合视觉与认知维度,彰显多元叙事。” 这样的书名设计,成功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意象链,双关隐喻与结构张力并存,既呼应时代又兼具诗意与力量。
书中字里行间流淌着对人性、生命与理想的深刻思索,引导读者在阅读中不断反思自我与人生的意义。其中“非遗匠影” 章节,吴海瑛走进充满故事与情感的 “坊” 间,探寻匠人如何让技韵流芳、如何以创新赋予非遗技艺新的生机,同时深入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传承保护挑战,以及传承人对未知世界的执着追求。这些故事既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生命力,也引发人们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深层思考。
“梦笔生花”“藏韵诗心” 等章节,则通过艺术家、学者、收藏家等受访者的故事,在艺术与藏域秘境中寻觅创意与收藏文化的灵韵。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抗战藏品,它们成为与历史对话的重要契机。吴海瑛用文字捕捉到受访者如阳光般闪耀的生命力与自由洒脱的独立精神,希望通过这些专访唤起更多人对艺术、对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创新、保护与传承。
作为一部访谈实录,《时代“迹” 录:一个女记者的感知视界》不仅记录了时代的变迁发展,更通过受访者的故事传递出对生命的敬畏与对时代的包容;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忠实记录,更是对梦想与追求的深刻探讨。作品打破传统线性叙述,采用多线程交织的方式,将不同年代、不同身份的人物故事编织在一起,构建出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历史空间。
蜀商证券-实盘配资门户-合法股票配资平台-配资网之家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