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野战军的成立:华野先行,西野艰险,东野最强,中野最难!
1947年1月,华东野战军正式成立,是四大野战军中最早的。它的诞生标志着我军进入了一个新的战斗阶段。最初,华东野战军是由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合并而成,甚至在西野、东野和中野的番号设立之前,华东野战军便开始了作战。因此,在四大野战军中,华东野战军的成立时间无疑是最早的。
回顾四大野战军的成立时间,除了华东野战军较早外,其余三支野战军的成立时间大致相隔半年。西北野战军成立于1947年7月底,正值胡宗南重点进攻延安的危急时刻。西野的兵力只有数万,而敌军则有数十万精锐,况且党中央当时就驻守在陕北。面对如此险象环生的形势,西野几乎是在生死存亡的边缘,堪称四大野战军中最具险象的那一支。
展开剩余84%东野的成立时间稍晚一些,在1948年1月,然而它的起步却不同凡响。在此之前,东北人民自治军和东北民主联军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因此,东野一经成立便具备了强大的实力,成为四大野战军中兵力最为强劲的部队,是唯一一支能够在军事上占据优势的野战军,东野之强大几乎无可争议。
相比之下,中原野战军的成立则最为艰难。1948年5月,刘邓大军从大别山起步,组建了中原军区及中原野战军。当时的中野,不仅战损率高达50%以上,而且几乎丢失了全部重武器。新成立的中原解放区幅员辽阔,但经济财政严重困难,几乎面临崩溃,刘邓只能多次向中央请求增援。正因如此,中野在成立之初可谓是四大野战军中最为困厄的一支。
四大野战军的成立时间虽各不相同,但其成立背后的原因却各具特色。华野的成立旨在有效整合山东、苏北和江淮流域的部队,提升作战效率;西野的成立则是为了保卫党中央,确保党中央能够在危急时刻作出指挥;东野的成立则是为了占据东北战场的主动,确保东部的战略安全;而中野的成立,则是为了争夺中原,逐步扭转战局。
华东野战军的成绩,在四大野战军中非常突出。无论是在综合实力、兵员数量、歼敌数量、火炮强度还是后勤动员能力等关键战力指标上,华野始终名列前茅。华野的强大根源于两支本身就实力强大的部队的合并——一支是以山东军区为主体的山东野战军,另一支是以新四军为主体的华中野战军。
但鲜有人知道,在两支部队合并之前,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都曾一度处于低谷。陈毅指挥下的山东野战军,虽然在泗县打了多场胜仗,但在桂军的强悍进攻下,不仅遭遇重创,最终两淮丢失,这标志着华东解放区的全线溃败。粟裕领导的华中野战军,虽然曾在战斗中取得过一系列胜利,但由于敌军的强大,最终苏皖解放区也陷落。
然而,这一切的压力并不完全归咎于陈毅和粟裕,因为当时全国的局势确实十分严峻。中原、张家口、东北的战局都在下滑。尽管华东战区的敌军实力强大,但陈毅和粟裕的兵力在我军中也属于顶尖行列。面对巨大的压力,陈毅一度有过被换下的打算,甚至打包准备转到后方去做文化工作。后来他曾感慨道:“要不是粟裕有本事,徐向前就来替我了。”
陈毅和粟裕最为痛心的是失去两淮。两淮不仅是苏皖解放区的首府,更是曾有计划作为革命中心的地方。如果失去两淮,等于是失去了未来的“红都”。这对他们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尽管如此,华中野战军并未放弃。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华东野战军不断整合力量,逐渐北移并与山东野战军协同作战。1946年9月23日,中央电令山野、华野两军协同作战。毛主席的这一安排,使陈毅与粟裕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最终形成了强大的战斗力。陈毅的指挥得力,粟裕的军事天赋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成为了我军的黄金组合。
10月,陈粟指挥的部队在涟水保卫战中歼灭整编74师8000余人,完成了一次震惊敌军的胜利。在宿北大捷中,华东野战军更是发挥了强大的战斗力,消灭敌整编69师2.1万人,这一战为华野建立了赫赫战功。
1948年1月,华东野战军正式成立,陈毅被任命为华东军区司令员兼华野司令员、政委,粟裕为副司令员。此时,华野已经具备了极强的战斗力,并迅速展开一系列大规模战斗。莱芜战役的胜利,孟良崮的战果,标志着华东野战军的崛起。尤其是在孟良崮战役中,华东野战军歼灭了敌军王牌主力之一的整编74师,击毙敌将张灵甫,这一仇终于得以报复。
随后的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等胜利进一步巩固了华野的强大地位,甚至在1948年夏天的中央会议上,华东战区被评为解放战争爆发一年来最具成绩的战区。
西北野战军则是在1947年7月31日正式成立,虽然它的前身是陕甘宁野战集团军,但由于敌军的重重围困,这支部队成立的过程也充满艰辛。面对胡宗南的强大进攻,西北野战军仅凭2.8万兵力与敌军的数十万精锐对抗,局势危急。
西北野战军的成长并非一蹴而就。彭德怀作为司令员,在敌人强大的压力下,带领西北野战军进行艰苦卓绝的作战。西野的环境十分艰苦,不仅兵力不足,甚至连最基本的粮草补给都显得捉襟见肘,许多时刻,彭德怀不得不为了解决部队的生存问题,打些高风险的战斗。
再往东南看,东野的崛起则是解放战争的一大亮点。东北的经济基础、农业条件和重工业优势,使得东野具备了充足的资源保障,而我军的兵员大部分来自东北的翻身农民。这使得东野不仅能够在战斗中强大,而且后勤保障也得到了稳定。
东野的建立,是毛主席战略布局的核心之一。东北的资源为解放军提供了不可估量的战略优势,也为中国的解放战争注入了强大动力。
至于中野的成立,则发生在1948年5月,面临巨大的挑战。中野在成立初期不仅缺乏足够的干部,而且经济也陷入崩溃。为了弥补这些不足,刘邓多次向中央请求增援。尽管如此,中野还是在艰难的条件下逐渐壮大,并且最终成为了解放战争中决定命运的关键力量之一。
四大野战军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不可小觑,它们代表了不同的战略目标、战术选择和部队构成。在这场持久战中,无论是华东野战军的强大,西北野战军的艰难生存,东野的全面发展,还是中野的艰苦奋斗,都为中国的解放奠定了坚实
发布于:天津市蜀商证券-实盘配资门户-合法股票配资平台-配资网之家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